陽朔友誼賓館
走在西街暮色中的石板路上,鞋跟輕輕叩打著路面,你會有一種奇怪的沖動,一種居住的沖動。
來自美國的一位游客說:“西街的建筑奇巧、精細,單這一項就可使你花上好幾天時間。”如今在西街,你能看到的外國人比中國人還要多。這條長僅517米的小街,本是最傳統(tǒng)的南國小鎮(zhèn)街道,石板路面,灰磚騎樓;可它又是最洋氣的:幾乎所有的招牌都是英文,小街上至少有近10家商店有“Internet”、“E-Mail”服務(wù),店里有多媒體電腦――這臺電腦很可能就放在一張油漆剝落的農(nóng)家方桌上。西街上幾乎只有三種商店,咖啡店、T恤店、工藝品店。所以來陽朔,你不能不來西街。
20世紀(jì)80年代,西方一本被背包旅行者奉為“圣經(jīng)”的《孤獨行星》里面介紹了陽朔西街獨特的風(fēng)情。漸漸地,這里便成了國外背包旅行者的聚集地。隨著外國游人的增多,一些迷戀西街風(fēng)土人情的老外干脆在這里“安營扎寨”,開起了旅館、飯館。
西街一角
住在西街的人或三三兩兩,或獨自一人在不同的吧坐著,點一杯capchino,或是要一瓶酒邊喝邊看電影,要不就靜靜地坐著也很閑適。在陽朔泡吧的人多數(shù)不會拘束,所以當(dāng)有人邀請你喝杯酒或是加入他們的談話沒有拒絕的必要。吧里還有書,如果想一個人安靜也可以看看書。
西街每戶民居和店面的背后,你都能找到一些傳說,比如有“西街畢加索”稱呼的林棟,比如每晚只生產(chǎn)三只烤雞或三條烤魚的“陽朔第一燒”周汝云。
西街就像一個寶藏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你有越來越多的朋友,聽到越來越多的故事,每天你的眼里會是不同的西街,不同的陽朔。
西街一角
西街一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