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林護林豐水源,興修水利保灌溉,循環(huán)利用促節(jié)水——面對“十年九旱”的氣候狀況,上思縣著眼長遠,多措并舉,力促適應性抗旱轉向“長效抗旱”,實現了農業(yè)增效,農民增收。
該縣處于十萬大山的背風坡,受北部灣海洋氣候影響,常出現冬春旱災。面對這種情況,縣委、縣政府領導深入調查研究,重點抓好“豐水源、興水利、節(jié)約水”工程,力促“長效抗旱”。
造林是豐水的根本。該縣實施“小沼氣、大戰(zhàn)略”,累計修建沼氣池2萬余座,減少了農村燒柴量,相當于一年保護5萬畝森林。“我們還狠抓造林,自2009年啟動林改以來,全縣新造林22萬畝,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0.28%,被譽為‘中國氧都’。這是一個隱形的大水庫。”縣委書記賓正迎介紹說。
每遇大旱,群眾飲水、農田灌溉就成了保民生、促生產的莫大難題。對此,該縣因地制宜,利用兩個海拔400多米的水庫,投資4000多萬元,興建了中西部治旱供水工程,將兩庫水送下山,解民渴。目前該工程已給155個自然屯3萬多人輸送了潔凈的自來水。同時,該縣以被列入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為契機,加快水利設施建設,2009年以來,水利建設投資達2.34億元。目前提水、引水和節(jié)水灌溉工程達129處,灌溉渠道長795公里,有效灌溉面積12.6萬畝,灌溉網絡進一步完善,提高了農業(yè)綜合生產能力。“我們將貫徹落實2011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,今后5年投資10億元以上重抓水利,到2015年,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力爭提高到0.55以上。”縣長彭景東對水利建設提出了明確目標。
為了水資源的持續(xù)利用,該縣通過管道和罐車將兩家糖廠的酒精廢液噴淋蔗地,每年可澆灌6萬多畝,實現灌溉、施肥、環(huán)保“一舉三得”,僅此一項就能增收2000多萬元。豐水修渠促大治,節(jié)水灌溉保豐收。2011年,該縣的糧食產量達4.1萬噸,全縣農林牧漁業(yè)總產值預計達26.4億元,同比增長12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