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人與人的關系美好的地方在于,今天你借我一朵花,明天我還你一碗茶,一來一往關系就近了,交情就深了。駐村工作便是如此,我們要把自己當成群眾中的一員,拉進與群眾的關系,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意,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;才能更廣泛地凝聚民心,讓群眾參與到鄉(xiāng)村振興的建設中。”
2021年4月,廖秀云由富川瑤族自治縣特色產業(yè)發(fā)展中心派駐到柳家鄉(xiāng)新石村任駐村工作隊員。駐村以來,她扎根于新石這片土地,把自己當成這兒的一員,走遍了新石村所有農戶,走進田間地頭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,傾聽他們的訴求,真心實意為村民辦實事,用“心”書寫著自己的“駐村故事”。
用“紅心”書寫駐村“黨建故事”
為積極響應深入開展學習黨史教育活動的號召,加強黨員理論水平,增強黨性修養(yǎng),充分發(fā)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上級要求新石村為全村黨員征訂《中國共產黨歷史》《中國共產黨簡史》等學習用書,但村里并沒有這一筆款項。如何籌集資金購買書籍?這是廖秀云剛開始駐村時遇到的第一個難題。
為了能讓新石村的黨員有書可看,有書可學,廖秀云第一時間回后盾單位向主要領導匯報情況,爭取到了2712元資金購買了24套學習用書,同時邀請后盾單位縣特產中心主要領導到新石村上黨課。在黨課上,廖秀云親自把學習用書發(fā)放給每一位黨員。
黨員紛紛表示:“非常感謝這位新來的駐村妹仔對新石村黨建工作的支持,讓我們有黨史書可讀,還為我們帶來了生動有趣的黨課。”
用“真心”書寫駐村“服務故事”
“爺爺,近期要注意做好自我防護,減少出門,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地方。”
“大叔,出門要戴好口罩,回家勤洗手,加強防護。”
“奶奶,現(xiàn)在國內多地發(fā)生疫情,對老年人的威脅很大,為了不讓子女擔心,也為了自己的健康著想,要積極接種疫苗,我們陪您一起去衛(wèi)生院。”
“老嬸子,您別出門,有什么需要就直接告訴我和村里!”
“知道嘞,我們不出去的,妹仔,去我家碗喝油茶先啊。”
……
廖秀云始終把疫情防控及疫苗接種作為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的落腳點和著力點,與駐村工作隊、村“兩委”干部一同,充分發(fā)揮黨建引領作用,凝聚村內合力,通過廣播、發(fā)放宣傳單、入戶走訪等多種方式宣傳動員,引導群眾勤洗手、戴口罩,做好個人防護,不信謠、不傳謠。同時,開展摸排返鄉(xiāng)人員170戶,動員村民及時接種疫苗,義務接送村民接種疫苗30余次,帶領醫(yī)護人員入戶接種疫苗50余人。
用“初心”書寫駐村“動人故事”
駐村以來,廖秀云走進農戶家,走到田間地頭,與村民促膝交談,實時掌握了新石村村情民意。走訪過程中,潘禮明一家滿面愁容的樣子讓她無法忘懷。
潘禮明戶是2017年脫貧戶,一家3口人,其母親中風做過手術后精神失常,需有人常伴左右,于是潘禮明兄弟倆一人在家照顧母親,另一人外出務工。然而,屋漏偏逢連夜雨,2021年9月潘禮明患上鼻咽惡性腫瘤回鄉(xiāng)治療,唯一的家庭經濟來源中斷,還面臨著一大筆醫(yī)藥費,他一臉迷茫、不知所措。廖秀云入戶了解了實際情況后,立即打電話給民政助理,了解潘禮明戶有無低保,再三確認只有他母親享受低保?紤]到其特殊情況,廖秀云與民政助理商量后,第一時間與支書溝通確定第二天召集大家開會。會后多次入戶收集材料為潘禮明全家3人申請了低保,安排了公益性崗位,生活有了著落,他們一家臉上又有了笑容。
“來了,喝碗油茶先吧。”“幸虧有你幫我,才讓我那么快申請到低保,現(xiàn)在我的醫(yī)療費才能報銷那么多,F(xiàn)在也不想那么多了,堅持去復查不轉移就好。”近段時間,廖秀云再次入戶走訪潘禮明家時,他激動地說。看著潘禮明對生活重拾信心,廖秀云感到十分欣慰。
一句話,一碗茶,是用心的認可,是群眾的滿意。廖秀云將繼續(xù)堅守在最平凡的崗位、鄉(xiāng)村振興的第一線,用實干回應期盼、用奉獻溫暖民心,繼續(xù)書寫那最動人的“駐村故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