疊彩山距伏波山只有千米之遠,位于桂林市北的漓江之畔,包括:四望山、于越山和明月、仙鶴兩座山峰。因山石層層橫斷如彩綢錦緞相疊而得名。古代山上多桂樹而稱之桂山,又由于山中有個四季生風的洞,也叫它作風洞山。山的南麓有登山古道,拾級而上數(shù)十步即可到達疊彩亭。亭東的小山就是于越山,山頂有于越亭。從亭中眺望明月峰的山石,便見疊彩層層、琳瑯滿目,最能領(lǐng)略“疊彩”之意。
疊彩亭西是四望山,四望山的西北側(cè)則為仙鶴峰,,仙鶴洞從山腹東西貫穿。疊彩山的主峰是明月峰。明末大臣瞿式耜和張同敞在桂林抗清被俘,至死不降,就義于此。留下了他們的唱和詩《浩氣吟》。過了“仰止堂”,就可以感到陣陣清風從風洞里撲面而來。風洞略似葫蘆形狀,前后開敞、中間狹小、南北對穿,終年涼風習習。古人因而寫下了“洞鎖煙霞六月寒”的佳句。穿過風洞就是疊彩樓,此處明朗開闊,便于觀景,有“江山會景處”的美稱。
出疊彩樓依山右行至望江亭,再向上攀登,就可以到達明月峰頂?shù)哪迷仆。此處是五代時楚王馬崇所建馬王臺遺址。1963年春,朱德和徐特立以80高齡健步登山拿云亭,寫有“登高不用杖,脫帽喜東風”和“拿云亭上望,漓水來春風”的唱和詩句。游人立于拿云亭,向上好像能摘星攬月、摩天拿云;向下可以俯瞰漓江、蜿蜒南去;遠望群山峻嶺、秀麗奇特;近看桂林全城、盡收眼底。
唐代以來,疊彩山就是旅游勝地,歷代留下很多詩文題刻。其中以唐代元晦、宋代朱希顏、明代劉臺、清代袁枚等人的作品最為有名。清末康有為來桂林講學時,就住在風洞前的景風閣,留下了“康巖”“素洞”等題刻以及“努力崇明德,隨時愛景光”的手書對聯(lián)。